為貫徹落實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國務院日前印發《“十四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服務體系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圍繞推動老齡事業和產業協同發展、推動養老服務體系高質量發展,明確了“十四五”時期的總體要求、主要目標和工作任務。《規劃》提出,“十四五”時期,新建城區、新建居住區配套建設養老服務設施達標率要達到100%。
《規劃》指出,在黨和國家重大規劃和政策意見引領下,我國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取得一系列新成就。人口老齡化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趨勢,我國具備堅實的物質基礎、充足的人力資本、歷史悠久的孝道文化,完全有條件、有能力、有信心解決好這一重大課題。同時也要看到,我國老年人口規模大,老齡化速度快,老年人需求結構正在從生存型向發展型轉變,建設老齡事業和養老服務體系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日益凸顯,任務更加艱巨繁重。
《規劃》強調,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黨委領導、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全民行動,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以加快完善社會保障、養老服務、健康支撐體系為重點,把積極老齡觀、健康老齡化理念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盡力而為、量力而行,深化改革、綜合施策,加大制度創新、政策供給、財政投入力度,在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為、老有所學、老有所樂上不斷取得新進展,讓老年人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安享幸福晚年。
《規劃》提出了“十四五”時期的發展目標,即養老服務供給不斷擴大,老年健康支撐體系更加健全,為老服務多業態創新融合發展,要素保障能力持續增強,社會環境更加適老宜居;并明確了養老服務床位總量、養老機構護理型床位占比等9個主要指標,推動全社會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格局初步形成,老年人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顯著提升。其中,新建城區、新建居住區配套建設養老服務設施達標率要達到100%。
《規劃》部署了9個方面具體工作任務,包括織牢社會保障和兜底性養老服務網、擴大普惠型養老服務覆蓋面、強化居家社區養老服務能力、完善老年健康支撐體系、大力發展銀發經濟、踐行積極老齡觀、營造老年友好型社會環境、增強發展要素支撐體系、維護老年人合法權益。
其中,在織牢社會保障和兜底性養老服務網方面,《規劃》提出,加快補齊農村養老服務短板,通過支持縣級養老服務機構建設改造、將具備條件的鄉鎮級特困人員供養服務設施(敬老院)改擴建為區域養老服務中心、綜合利用殘疾人托養服務設施等方式,因地制宜實現農村有意愿的特困老年人集中供養。
在擴大普惠型養老服務覆蓋面方面,支持物業服務企業發揮貼近住戶的優勢,與社區養老服務機構合作提供居家養老服務。在鄉鎮(街道)層面,建設具備全日托養、日間照料、上門服務、供需對接、資源統籌等功能的區域養老服務中心。到2025年,鄉鎮(街道)層面區域養老服務中心建有率達到60%,與社區養老服務機構功能互補,共同構建“一刻鐘”居家養老服務圈。同時,完善社區養老服務設施配套。各地要嚴格按照人均用地不少于0.1平方米的標準分區分級規劃設置社區養老服務設施,老齡化程度較高的地區可結合實際適當上調標準。加強常態化督查,確保新建居住區與配套養老服務設施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同步驗收、同步交付。開展城鎮配套養老服務設施專項治理,全面清查2014年以來新建城區、新建居住區配套情況,定期進行全國通報,2025年前完成整改。在城鎮老舊小區改造中,統籌推進配套養老服務設施建設,通過補建、購置、置換、租賃、改造等方式,因地制宜補齊社區養老服務設施短板。支持在社區綜合服務設施開辟空間用于養老服務。支持養老機構利用配套設施提供社區養老服務,具備條件的可重點開展失能老年人全日托養服務,無償或低償使用配套設施的,應當以普惠為導向確定服務價格。鼓勵地方探索對相鄰居住區的配套養老服務設施進行資源整合、統籌利用,統一管理運營。定期組織開展社區養老服務設施使用狀況檢查,對于未按養老服務用途使用的配套設施產權方,支持地方探索依法實施合理的經濟處罰方式。
在踐行積極老齡觀方面,《規劃》提出,改擴建或新建一批老年公共文體活動場所,支持通過公建民營、委托經營、購買服務等方式提高運營效率。同時,在體育公園、全民健身中心等公共體育設施布局中充分考慮老年人健身需求,加強配套運動場所和設施的規劃建設。
在營造老年友好型社會環境方面,《規劃》明確,提升社區和家庭適老化水平。有序推進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完成小區路面平整、出入口和通道無障礙改造、地面防滑處理等,在樓梯沿墻加裝扶手,在樓層間安裝掛壁式休息椅等,做好應急避險等安全防護。有條件的小區可建設涼亭、休閑座椅等。完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社區綜合服務設施等的適老化改造。推動將適老化標準融入農村人居環境建設。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對經濟困難的失能、殘疾、高齡等老年人家庭實施無障礙和適老化改造。同時,推動公共場所適老化改造。大力推進無障礙環境建設。加大城市道路、交通設施、公共交通工具等適老化改造力度,在機場、火車站、三級以上汽車客運站等公共場所為老年人設置專席以及綠色通道,加強對坡道、電梯、扶手等的改造,全面發展適老型智能交通體系,提供便捷舒適的老年人出行環境。推動街道鄉鎮、城鄉社區公共服務環境適老化改造。
在增強發展要素支撐體系方面,《規劃》指出,優化存量設施利用機制。在符合規劃的前提下,支持利用存量場所改建養老服務設施,進一步簡化和優化存量土地用途的變更程序。利用存量商業服務用地開展養老服務的,允許按照適老化設計要求適當放寬戶均面積、租賃期限等土地和規劃要求。養老服務機構所使用存量房屋在符合規劃且不改變用地主體的條件下適用過渡期政策,五年內繼續按原用途和權利類型使用土地。研究制定過渡期后順暢接續的政策措施,穩定養老服務機構預期。出臺支持依法利用集體建設用地發展養老服務的實施細則和工作指引,由養老服務機構與村集體約定土地使用和收益分配方案。
同時,《規劃》設置了公辦養老機構提升行動、醫養結合能力提升專項行動、智慧助老行動、人才隊伍建設行動等專欄,推動重大戰略部署落實落地落細。其中,在公辦養老機構提升行動中,《規劃》明確,新建和升級改造設區的市級公辦養老機構。縣級、鄉鎮級重點支持特困人員供養服務設施(敬老院)建設,改造升級護理型床位,開辟失能老年人照護單元,到2025年,縣級特困人員供養服務設施(敬老院)建有率達到100%。
摘自 《中國建設報》2022.2.25